究竟是他现在出了问题,还是说以前的他有问题?
袁冠玉想不明白,但是他却开始怀念学校的生活了。
在学校里面就算是吃着粗茶淡饭,内心也是舒畅高兴的,因为身边有着一群有着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的同学。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身边的朋友都是带着目的来接近他,在这种氛围下,就是面前对山珍海味也都失去了味道。
袁冠玉第一次觉得客满楼的饭菜,不合胃口。
这两日的假期中,和袁冠玉有相同感受的人并不在少数。
原因也很简单,皇家学院内的价值观和他们以前的价值观不同,两者之间产生了碰撞。
对于世族出生的学生而言,他们以前生活在世族所构建的世族至上的价值观之中。
在这种价值观之下,人被分为三六九等,而世族无疑是上等人,其他人必须要为他们服务,匍匐在他们之下。
皇族其实也是世族,只是皇权从世族中脱离出来,晋升更层次的特权。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剥削其他人的利益,享受着他们所独有的特权。
但是皇家学院的价值观却是人人平等。
人和人之间并不会因为出生不同,而产生区别对待。
而事实证明,这种价值观是正确的。
平民和寒门出生的学生中,不乏有比世族优秀的人。
这不是口头上的优秀,而是用实力证明,让人心服口服的优秀。
这毫无疑问击碎了他们以往的价值观。
对于袁冠玉这些世族学生而言,他们生平第一次开始对以前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对现在的社会产生了迷茫。
世族并没有比寒门、平民更加优秀,那他们还凭什么心安理得的享受着那些特权同时还将对方踩入泥潭之中?
而对于寒门学生,尤其是平民学生而言,他们以前也是受到世族价值观的影响。
这种价值观随着世族的崛起,存在着数百上千年,早已成为了社会的某种潜规则。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他们下意识地就会认为自己低世族一等,在面对世族的时候下意识地就会觉得自卑,从而弯下脊梁,放下自尊。
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不会觉得自己被压迫,而是开始习以为常,以至于渐渐开始麻木。
这种精神上的压迫,比单纯肉体上的压迫要更让人窒息,也更让人绝望。
然而在皇家学院中,他们发现世族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强大,而他们也不想自己以为的那般弱小。
在这里,他们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用自己的实力找回了自信,不自觉地挣脱了以往的压迫在他们精神上的束缚。
然而,从皇家学院出来后,重新回到以前的社会环境中,强烈的落差,让这些平民和寒门学生感到了不适,同时也感到了迷茫。
只是这种迷茫却和以前不同,皇家学院成为了一盏明灯,替他们照亮了前方被大雾笼罩的前进道路。
他们现在或许还没办法彻底走出这片迷雾,但是禁锢的思想已经开始被打破,大家的心理已经被种下了一颗名为平等的种子。
只要坚持浇水施肥,将来总有一天这颗种子必定能够破土而出,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
皇家学院短暂的假期让一群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们开始思考人生。
这对于大梁的历史进程而言或许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对于眼下的长安城却并没有什么影响。
长安城的人们可没心思关心这群男孩子们在想什么,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关心韩正泰提出的合伙做生意的项目。
不止寒门阶级对此有兴趣,平民中的商贾也有十分有兴趣。
陈元亮作为中间人,众人纷纷都找上了他,因为人数太多,陈家的门槛都快要被踏破了。
“韩太傅,找上门的人越来越多了,真的可以都答应吗?”
陈元亮被这庞大的群体给吓到了,也不敢擅自答应,找上了韩正泰。
在陈元亮看来的庞大群体,对于韩正泰而言却根本算不上什么,直言道:“陈大人不必担心,只要能出的起钱粮,来者不拒。”
有了韩正泰的再次保证,陈元亮这才答应了这些人的合作请求。
只是保险起见,需要检验合作者的资产,也就是钱粮,只有这两者准备到位了,才能真正加入,不然任凭你口头上说的天花乱坠,在他这里都是行不通的。
陈元亮有官职在身,他将事情交给了族里擅长经营的弟兄们负责。
陈家也深知此事事关重大,不敢掉以轻心,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处理此事。
作者闲话:感谢伯乐6441614(6441614)对我的支持,么么哒!
第六百四十一章 购粮
从陈家打探出合作的条件,使得整个大梁都掀起了一股屯粮的热潮。
因为合作的对象都是寒门和平民阶级,他们的能力有限,个人是拿不出多少钱粮来合作的。
但是大梁并不是个人社会,而是家族社会。
这些人在地方上也有族人,大家联合起来内部共同出资,由在长安的人作为对外的主事人,合伙一块和韩正泰做买卖。
这些人在地方上提前做准备,囤积好粮食,准备好钱财,摩拳擦掌地准备跟着韩正泰大干一场。
“正泰,有意愿合作的人越来越多了。”
李修文将陈家送来的记录名册交给韩正泰查看,心里有些不太放心,“现在收购的粮食这么多,真的没问题吗?”
“放心,收的是世族的粮,百姓们不会受到多少影响的。”
韩正泰知道李修文的担忧,他这是担心将百姓们手中的粮食都收走了,给他仔细解释了起来芋沿。。
因为近几百年接连战争,导致全国人口锐减,前朝晋国年仅人口仅两百余万户。
李宏推翻晋国,建立梁国后,休养生息,最大程度的减少税收,户口这才逐渐恢复,到了李元民登基的时候,户口已经恢复至了三百万余户,人口统计在册的有一千两百余万人。
当然,这些不可能是大梁如今的人口数,因为有许多人都卖身为奴,这些人上的是奴籍,只能算是主人的附庸品。
要是加上这些人,大梁的人口数得要翻上几番。
而现在大梁的人均粮食产量是三百斤。
这是什么概念呢?
要知道直到1982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才超过这个数目。
大梁既然能够产出这么多粮食,但是百姓们又十分穷苦,根本吃不上饭,那粮食都到哪里去了?
答案很简单,粮食都堆积在世族的粮仓里面。
大梁并不缺粮食,只是世族土地兼并严重,田地基本上都在世族手中。
大梁的世族只占据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他们却占据了全国的一半以上的田产。
这些人每年囤积的粮食多的在粮仓里面发霉。
然而就算这样,他们也不会将粮食低价卖给百姓。
因为粮价如果不上去,那他们怎么赚钱?
他们宁愿这些粮食烂掉发霉,也不会分出一粒米给快要饿死的平民。
而世族有这么田产,却又故意隐瞒,导致国家收不上税。
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家和百姓越来越穷,只有世族这一个阶级吃的满嘴流油。
这一次刮起的购粮风,买的基本上都是世族的粮食。
马上就要到夏收了,这个时节的粮食价格并不贵,只是因为购粮风,导致粮价提升了不少。
世族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个赚钱的买卖,自然是要将家里囤积的粮食拿出来售卖了,百姓们粮食不多,也很分散,大家收粮根本收不到他们头上,百姓们的生活也并未因此受到多少的影响。
“可是正泰,咱们收这么多粮食,用的完吗?”
李修文想了想又问道。
粮食收回来可不是直接堆在那里就行的,需要修建粮仓,另外还要派人看管,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而且粮食的储存也有期限,以目前这个时代的条件,顶多只能存个两三年的时间,时间再长,粮食就会发霉。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