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相敬如宾的易钊夫妻两第一次离心。虽后来易苏来信,向母亲说明了此事并非外界传言,但她老妈信了多少克不清楚,那对丈夫怀疑,在此时便已经埋下了。
后来局势越来越紧张,易钊自觉京中越来越危险,便偷偷将易苏送回老家。之后群雄割据,纷纷起兵,易钊想接回家眷,但却被自家兄弟在背后捅了刀子。
他们瞒下了老家情况,只接走了自己家眷,却将嫡母、长嫂和两个侄儿留下了。
原因也简单,嫡母最重易钊,视易钊为亲子。若嫡母在父亲身边,易钊话语权便大。而留下易钊妻子和儿子,更是釜底抽薪之举。
即使那汉朝公主给易钊生了儿子,但汉朝公主地位特殊,他儿子身份也尴尬。且易苏早慧别人不知,易家人却心知肚明,他们更知易苏是老人家最重视的孙儿,更不会将其接走。
不过易苏祖母和母亲都是女中豪杰,她们得知自己被抛弃,且丈夫也靠不住之后,就打包细软,隐姓埋名,居于乡野山村。虽生活苦了些,倒也没遇上什么危险。
易苏此时迅速成熟起来。他虽年幼,却如同成年男子一般,担负起照顾祖母和母亲的责任,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且这时候易苏也发现,自家弟弟易荀并非愚钝,却比愚钝更为难,他似乎心理有些问题,不喜与人交流。
母亲要照顾一家子,压力极大,此时并无精力分于幼子,易苏便担负起教导弟弟的责任。
他与弟弟同吃同住,就像是易钊教导他一样,手把手的教导弟弟读书习字,他牵着弟弟的手,带着弟弟在乡野小路上行走,给弟弟讲述外面精彩的世界。
渐渐,易荀话多了起来,虽只黏着易苏一人,对外人,甚至对母亲、祖母都很是冷淡,但至少能与人正常交流了。
易苏心里那个美啊,好似真把易荀当儿子般了。
在教导弟弟的时候,易苏不忘利用他的技术宅能力,与家中奴仆一同做出许多能减轻家中负担的器械。他还做出兵器和陷阱保护家人,最后乡村都以这家两位女子为首,建立起一个类似于山寨的地方,彼此相互依靠。
虽然这里贫瘠,又非什么道路上,不是战略要地,那些逐鹿的军队几乎不会来到这里,但流匪却不少。他们有了武装,至少不用惧怕流匪。
易苏还偷偷与父亲通信。他在离开之时,父亲给了他一只神奇的信鸽。不知道那信鸽怎么训练的,每次都能完成他与父亲的通信。通过信鸽,易苏将家中事细细讲给父亲听,比如那些叔伯的可恶,比如祖母和母亲的不易,比如对弟弟的担忧,比如对流匪的害怕,以及他对所居住的乡村的改造。
易钊不敢去接家眷。因为家眷所在地,与易家的地盘,隔着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若是从那地盘过,绝对会被拦下来。且他父亲还信任自己那些兄弟,甚至以为自家落下的那些家眷真是意外。若是他派人去接,说不得后脚他那些兄弟就派人截杀,或者走漏消息。
易钊只得通过书信,指导儿子怎么掌控家中,掌控乡中人,建立保护自己的武装,在割据势力的夹缝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活。
不知道易苏是不是真有几分好运相伴,易苏没遇上大军过境,没遇上成势力的流匪,甚至没遇上难缠之人,较为顺利便收拢了所在乡村之人,并且很快就按照易钊书信所写,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势力。
易苏借着后世从书本和影视中所看到的,还打起了信息战。每次有人过来,他就将乡村伪装成被流匪打击得摇摇欲坠的样子。他们有被烧毁的房子,有装残疾的村民,有哭嚎的老人,有连片的坟墓,有吃树皮泥土的小孩,还有已经疯了的毁容了的妇女。
每次有人路过,便是这一副人间惨景。
这样消息传开之后,没人再会关心这一处本就不是富饶之地、也不是什么战略要地的村子。这村子倒是成了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虽然生活不一定好,但至少比起外界而言,已经很是平稳了。
这也是易苏的祖母和母亲的智慧。他们找到的这乡村在大山之中,只一条路与外界相连,所以想要“伪装”也容易。且真有其他军队来,易苏已经让人在山上开凿了不少住处和堡垒,化整为零,他们也能熬得过去。
不过显然易苏运气真的好,他还没遇到这种最危险的时候。
时间飞逝,他弟弟都九岁了。
易苏和易钊传信的鸽子已经换了几只,也不知道那鸽子怎么训练的,既然都能顺利传信。
终于,易苏得到好消息。他家很厉害,要打到京城了,那在中间杵着的势力也已经被自家打散了,现在祖父要派人来接自己进京。
自己先走,祖母母亲和弟弟随后。
至于为什么自己要先走,据说是祖父和父亲想念。
这也说得通。
只是易荀对易苏黏得紧,不愿意和易苏分开。易苏想着弟弟也不小了,可以和自己一起走。
谁知道这是一场阴谋。
谁知道祖父会改变。
谁知道叔伯那么残忍。
易苏让信鸽送信,却等不到他爹来救他了。
“孙儿自请祭天,只希望祖父善待父亲,善待母亲,善待弟弟。”易苏跪地道。
他易苏,自请祭天。
若是……运气好,说不定不会死吧?对吧?
易苏在心里道。
第156章 番外二
慕晏从青州刺史卸任, 被任命出使海外之时, 又有人传言慕晏失去皇帝信任,要完蛋了。
对此,大部分脑袋清醒的人不得不说,怎么又来了,这群人非得脑补慕晏失去帝宠,心里头才舒服是吧?正常人不应该认为, 慕晏又得了什么只有他能做的重要任务吗?
那些胡言乱语的人表示, 对于慕晏,他们也只有心理胜利法这一种方法可用了。才华和能力比不过, 圣宠也比不过,除了脑补慕晏自己失宠,他们还能怎么办?
不过这脑补胜利也胜利不了多久, 皇帝很快便下令,让已经受封淳王的易苒同行。易苒受封淳王, 开启了昱朝非用封地为王爷封号, 即王爷不再有封地的历史。
皇帝就这么两个儿子, 淳王被重用群臣都看在眼中,淳王明显是被当辅佐太子的贤王培养。淳王都同行了,慕晏被皇帝厌弃的猜测,纯粹是放屁。
这还没完, 不久之后,皇帝又下旨,太子也要同行。这下子群臣不干了。
太子千金之躯, 出使海外之事,若太子有些好歹怎么办?何况皇帝两个儿子都去了,若船翻了,皇帝的皇位给谁?
皇帝心道,不是两个儿子,是三个儿子。他又下旨,国师同行。
群臣纷纷在朝堂上表演撞柱子了。
皇帝只得道,世界这么大,朕看不了,总要让儿子去看看,免得他们夜郎自大,成为井底之蛙。两个儿子不大不小,年龄正好合适,再大些,他老了,就不敢让儿子去了。既然两个儿子都要去,自然慕晏和宿谊必须同行。
众臣当然知道,若是两位皇子都要去,慕晏和宿谊必须同行,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两位皇子的安全。
可若是四个人都死在外面,别看昱朝现在繁荣昌盛,瞬间就会陷入动乱之中。
但他们又不能当众说四个人都死了怎么办,只能不断进谏进谏再进谏。
皇帝表示朕意已决,爱卿们别劝了,劝也没用。与其说那些不会更改的事,不如帮朕想想,怎么保护他们的安全吧。
见皇帝态度这么坚决,有臣子偷偷猜测,该不会皇帝其实是派国师去海外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吧?
“这猜测真是越来越离谱了。”宿谊不由吐槽,“好的不猜,猜这么没谱的事,有这种猜测的人,肯定脑子愚昧无比。”
入京之后,又跟退休老干部们混一起的宿谊大肆批评了这种猜测,让本来心中也有些怀疑的退休老干部们立刻纷纷点头,没错,国师说的没错,这些人就是愚昧,因为愚昧才会说这种事。
“我早说了,长生不老难道比为官做宰容易?既然不能嗑一枚丹药就能当大官,怎么可能嗑一枚丹药就长生不老?”宿谊摇头道。
退休老干部们想起来,是啊,好似国师刚进京面圣的时候便驳斥了这种说法,且拿出自家门派祖师爷的故事来描述修行之路的艰辛。
上一篇:他靠话唠让我心生杀意
下一篇:死去的道侣历劫归来了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