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调门嗖就拔高了,“谁说我一年都卖不掉了?!”
沈青越:“当然不会,卖给我,今天就卖了,不卖给我,那谁知道呢。”
众:“…………”
沈青越无视老板要喷火的眼珠子,反正他们人多,韶家兄弟是地头蛇,还能打起来么?
他自顾自地算账,“我给你算算啊,如果你一年没卖掉,明年卖多少钱?还是二十两吧?”
老板:“你到底要说什么?”
沈青越:“很简单,你的骡子多吃一年草料,多花一年的入城费,多担一年你的饭钱,还是卖二十两,我若二十两买了,不是这些钱都被我掏了吗?我现在买,你必须把这些钱扣掉。”
众:“……?”
沈青越:“要是你两年卖不掉……”
老板怒了:“我卖得掉!”
沈青越相当心平气和:“反正你得把这些多余的钱扣了,你一天吃饭花几文?”
“……”
几轮拉扯后,沈青越又给他算了一笔他卖了骡子可以拿本金去置办别的产业,每天随便去干点儿别的也能多挣一笔钱,时间就是金钱,钱生钱才能赚更多钱,他越拖,里外里差的越来越多……
绕到后面,听到的人都要相信再不卖了骡子那老板要亏了。
老板脑袋嗡嗡嗡的,一会儿觉得他讲得有点儿道理,一会儿觉得他信口胡说,可自己算吧,又算得不够快,没算几下又被绕晕了。
最终,他到底被动摇,突破心理预期,以十六两五钱的价格卖给沈青越。
不过去衙门登记的十五文手续费得沈青越自己掏。
沈青越“啧”一声,“赚了十六两多,十五文也不愿意出。”
老板:“???”
他没出骡子吗?!
他是白捡了十六两多吗?
县城里的人都这么不要脸吗?
可他已经吼得口干舌燥,不想再和沈青越胡扯了。
他们一起牵着骡子到牲口市那儿开了文书,填好信息,还花三百文买了个鞍子,再一起到衙门去登记。
这种牲口的买卖合同都是制式的,有模板,只需将买方卖方信息填对,交易内容和交易信息写清楚即可。
不过关于交易内容,这头骡子,要写的东西还挺细的。
包括骡子几岁,毛色,骡子是哪头驴配哪匹马生的,出生的人家,交易过几次,健康状况等等都要写。
就差拍个照片了。
沈青越、韶宗固都会写字,不用再专门花钱请人写,拿好一式两份的文书,到衙门找专门的文吏检查无误,签字画押即可。
文吏还要帮他们办骡子的出户和入户手续。
等手续办完,两张盖了章的文书会还到他们手里,由他们自行拿回家,八月核对户册交税的时候,还要再拿出来作为交税的凭据。
卖方尤其要拿好,否则,弄不好就要多交一头骡子的税钱。
办完手续,韶宗固去找了认识的熟人帮姜竹看看他的户册。
正好刚办完入户,倒是找来方便。
那名差役替他们跑了个腿儿,他们请他到附近的酒肆去喝酒。
见点的是好酒,差役又开心了几分,“你兄弟家那山头买时是六千两的荒山,离升四品户还远着呢,别说买头骡子,再买一百骡子都不成问题。”
韶宗固放心了,“这不是得问问你才踏实嘛!来喝酒吧。”
姜竹显然不会应对这种场合,安安静静地看着,别人端酒杯,他也端,倒酒也轮不到他来,韶宗固替他干了。
不过把人约出来,沈青越也不只想问这点儿信息,否则他们回去找里正看不就得了。
去里正家抓把菜就够了,还不用着买酒呢。
沈青越笑问:“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办事,对差役大哥说这是件小事,可对我们来说,正经是件大事呢,没您这样帮忙,我们怕是糊涂一辈子也弄不明白户品间的区别。”
差役一听他这么说就乐了。
他爹和韶宗升他爹熟,他们几个也熟,帮个忙不是什么事,但有人知道他这差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搞定的,愿意承情,不是不知好歹的,他就更高兴了。
“这位小兄弟说话敞亮,我爱听!”
沈青越给他倒了杯酒,“小弟对此还有几分好奇,不知方不方便多问?”
“你说,这又不是什么不能说的。”
沈青越显得有些不好意思:“那什么,小弟爱吃梨,想在山上种几棵果树,不知道……呵呵,若多种几棵,那山还算不算荒山,我们那山还长了片竹子,竹子您知道,长得快……”
差役听懂了,“嗐”一声,“尽管种就是了,那茶山一座才算三万、五万两,你种几棵果树还能比茶值钱?”
他一脸神秘,低声道:“若你们能种,不如种茶,那东西值钱。”
沈青越还真不打算种茶。
姜竹家那山一棵野茶树没有,不见得适合。否则,之前买山的人干嘛不自己种呢?
而且茶山似乎是被世家大族垄断的,水太深了,不适合他们这种只想过安稳日子的小鱼小虾。
每年顺应时节挖挖野菜就挺好的。
其实果树他也不打算多种,山路远,运不出来,价低不划算。
沈青越问:“能种些桑树吗?”
官差:“自然可以。”
大致上,大虞官府是鼓励农桑的,桑树虽然算在资产里要收税,但头五年不算。
之后按棵,一棵按资产二两来算。
沈青越听得想笑。
茶按山。
农户们院前院后种几棵桑树,按棵算。
不过茶摘了炒成茶叶卖还得再算其他税就是了。
沈青越喝了口酒,不时垫两句话,听官差胡扯乱吹,反正他什么都好奇。
不管是政令、八卦,还是县里出了什么新鲜事,他都听得津津有味。
聊着聊着,不免又聊到了邻国的战祸和城外的难民。
如今大虞境内没什么战祸,去年北边闹了场旱灾,从附近州郡调了粮草赈灾,不过他们镇南郡本就山多田少,调粮也调不到他们这儿来,宝峰县又是镇南郡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县,说来说去,去年的大事就是粮食涨价,今年的大事,就是城外的难民了。
古往今来,茶楼酒肆总免不了爱聊政事,打仗自然也是热门话题之一,说着说着,还另有凑来搭话的。
“据说那边又死了个王爷。”
“老五还是老九?”
“那都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有人小声道,“我听从南边来的货商说,前十个就剩老六还活着了,别的都……”他往脖子比划了一下。
“不剩几个也就快打完了。”
“这消息靠谱吗?我怎么听说老九都打到他们京城去了?”
“怎么不靠谱,那货商一个月前才回来。”
“什么货商,人商还差不多,如今从南边往回运人赚得比运货还多,什么世道。”
“要不咱们宝峰县这样的山旮旯都来了这么多难民呢?”
“听说附近的田都让他们买涨价了。”
姜竹竖起耳朵。
“多少钱了?”
“涨到十五两一亩了!还是旱田呢。”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姜竹问:“必须买两亩才能落籍吗?”
“最少两亩吧?”有人问官差。
官差点点头。
“还用出担保吗?”
官差又是“嗐”一声,“担保个脑袋!上哪儿找那么多担保,他们能买着地,自己解决自己一家老小的吃喝,别成天给咱们兄弟惹事就他娘的谢天谢地了。”
“买两亩地也不便宜啊。”
“可不是,拖家带口地逃过来还能掏出这么些银子,也不是普通庄稼汉了。”
“庄稼汉?死也得死自己家地头上。”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