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来,周昶那时也在学习、在研究,面对新兴的东西时远不若今天游刃有余。
非常偶尔,经鸿会发现周昶的某个帖子提到自己,比如,“这个问题@Swan的教程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经鸿总有一种奇特的感觉。
原来,他与周昶,十几年前,在那次商业大赛前,就认识彼此了。
通过互联网。
他们两人,学计算机,做互联网,一辈子与互联网打交道,原来,最早认识彼此的契机,也是互联网。
在传统互联网上讨论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好拗口。
看完最后一个帖子是结束尽调的当天晚上。
从论坛上消失前,周昶发了最后一贴,权当告别,那帖子的最后收尾处是一句著名的诗词:
【移动互联网的大幕已经拉启,满天-朝霞。
我们终会在“互联网”这世界的某处重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十几年后再看到这句话,经鸿轻轻念了出来。
后来移动互联网果然一跃而起,最后掀出滔天大浪。
如今,他自己,周昶,还有好几家著名公司的创始人,都已经是媒体上的常客。
当然了,创业者的成功者中绝大多数是靠“模仿”,再加上一些本土化。美国某个APP一旦成功,中国创业者们的模仿速度是按“天”计算的。
经鸿想:他与周昶,算作“在互联网这世界的某处重逢”吗?
如今的周昶,面对各个互联网的新兴领域眼光毒辣,经鸿突然就有点儿想知道知道,从当初,到现在,中间的那十几年周昶又是如何成长的。
经鸿打开Google News,中文输入“周昶”二字,然后点击“Tools”,将“时间”改为“2009.1-2010.1”,搜索。
没有结果。
英文“Zhou,Chang”,还是没有结果。
经鸿又将时间改成“2010.1-2011.1”,还是没有结果。
“2011.1-2012.1”,依然没有结果。
一直到2014.1-2015.1,麦肯锡的官网上才有了一些相关介绍,基本都是周昶自己分享的项目经验。大公司经常会让部分员工写点东西放在网上,他们称之为“社区建设”。
文章题目基本都是《FCC①新规解读与网络中立》《2015年,分享经济或将遭受更严厉的法律监管》《2015,云计算的四大趋势》,以及《xx项目经验分享》之类的东西。
经鸿一年一年、一篇一篇翻过去,主要是那些项目。
一开始是投资管理,为何进行某项收购、如何帮助客户公司解决了资金问题,等等等等。
后来时间更早一些,领域变成企业管理,经鸿竟然也看到了让周昶一战成名的裁员项目。周昶写道,他的思路是“一次裁尽,且CEO明确说明‘不会发生二次裁员’”,因为如果只有一次裁员,员工们会正常工作甚至暗自感到庆幸,可一旦出现二次裁员,公司便会人心惶惶,认为还有第三次第四次,这不仅仅是成本问题。
一项一项条理分明。
经鸿手指摸摸嘴唇,觉得有些口渴。
他走到冰箱前,拿起杯子接了点冰,却在看见冰箱里的各类饮品时犹豫了下。
最后他拿出来了一瓶酒。
内心隐隐觉得一边儿喝这个,一边儿继续看周昶的过去,好像更带劲儿些。
经鸿的手掀开啤酒罐,白色泡沫涌出来。
经鸿仰起脖子灌了一口,继续看。
其中不少投资项目经鸿其实听说过,他一边看一边想:原来xx公司收购xx公司这个项目,是周昶操盘的。
与经鸿想的不同,对于这些“社区建设”,周昶并未非常敷衍。
经鸿知道,周昶绝对不是喜欢分享、喜欢教育的性格,然而网站上每个项目的总结都非常细致非常顺畅。
这桩收购的起因、可能的利、可能的弊、对弊端的准备方案、整个决策的过程,以及收购的优势、收购的劣势,还有遭遇到的新变故、当时应对的方法……
野心昭昭。将任何工作都做到完美,即使只是“社区建设”。很明显,周昶想要更高的职位、操更大的盘。
经鸿还发现,对于失败的项目,周昶会将这个项目掰开来、揉碎了,一点一点地分析。
他失败的项目不多,经鸿只看见两三个。
一次是投资错了公司。那家创业公司最后破产,周昶详细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六,比如创始团队虽然优秀,全是谷歌出来的人,但公司文化公司福利完完全全复制谷歌,让员工们产生了种“这公司是谷歌分歌”的错觉,缺乏创业公司的不安感和进取心……
还有一次是收购的竞价不够,客户老板过分犹豫导致最后错失机会,周昶也是细细总结。后来,那个客户贪便宜而收的公司果然不行。
周昶英文非常顺畅,地道且漂亮,甚至强于经鸿的美国同学们。
中国人里能说一口流利英文的非常少,尤其是男性。必须要聪明,要下功夫,缺一不可。
深夜了,该睡觉了,可经鸿依然在看那些项目和报告。
原来,周昶以前当打工者的时候,是这样的啊。
胆子大,心思却细。
经鸿甚至翻了翻周昶更早的论文,一边看,一边偶尔微微一笑。
不知不觉,两听啤酒全喝完了,经鸿身上微微燥热。
经鸿好像因为窥视到了二十几岁的周昶而了解到了一些如今三十几岁的周昶。
他有些畅快。
竞争当中知己知彼,总归是一项优势。
经鸿将这一丝畅快归因于对对手的通晓明了。
可内心深处又隐隐地有一个微弱的声音:也许不是这样的。
第28章 Saint Games收购案(三)
七月末的某一天,尽职调查尘埃落定。泛海那份要约起效,收购正式拉开大幕,为时一个月。
因为Saint Games董事会暗中建议各大股东留下股份,且泛海此次要约价格与那些百分之几百溢价的也比不了,最后接受要约、出售股份的股东并不算很多。要约到期时,泛海总共持股31%。
因为是友好的“白衣骑士”,收购要约的价格是泛海与Saint Games董事会商量出来的。
清辉见到这个情况,在几次延期要约后,终于宣布不再延期,清辉要约就此作废。
清辉当然可以提高报价,但泛海作为白衣骑士已经得到Saint Games的支持,双方财力又差不多,清辉赢面已经不大。
Saint Games的危机暂时解除。
而接下来,就要看看三个月后泛海集团会不会有进一步的增持举动了。
经鸿没想到,在等待的三个月间Saint Games存在感还挺强的——他们积极要求泛海作为Saint Games的最大股东帮助《远征》进入中国并立即解决“进入中国”最困难的政府审批。
官方审批的标准一直都是比较飘忽的,Saint Games需要一个有非常强的官方人脉和过审能力的巨头公司帮帮它。
可经鸿示意按兵不动,同样动用了“拖”字诀。
拖过一周,再拖一周。
Saint Games管理层非常着急,一次一次催促泛海,甚至装作无意,在由泛海进行代理、与泛海合作运营的另一款网游里面捣了下乱,出了bug,于是泛海立即关闭了那款游戏在中国的服务器,第二天等事情都解决好了才又重新开启服务器,双方仿佛无事发生。
…………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三个月对Saint Games的“增持禁止”期即将结束。
在结束前,经鸿飞去大连参加了个IT领袖的专业峰会。
经鸿本来没打算去,但泛海负责“泛海娱乐”的部门总经理突然离职,HR的叶总筛来筛去,最后认为清辉集团的一位SVP非常合适,这位SVP目前任职于清辉的上海分公司。
问题是,经过交谈,清辉这位SVP对于“跳槽”兴趣不大,她已经在清辉18年了。
单独跑去上海清辉见这位SVP未免显得兴师动众,于是,得知对方会去参加大连这次领袖峰会后,经鸿临时决定自己也去参加一下,并约了对方在会场附近的咖啡厅随便坐坐、随便聊聊。对方略微犹豫之后,答应了。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