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人(2)
“无业游民!”张世杰王中敏二人高声叫道,“老谢老谢!”
谢兰生:“哟,张胖子,还真巧了。”
张世杰王中敏:“又来打听毕业分配?”
“对,”谢兰生点头承认,“你们两个也是吗?”
“呵呵呵呵,都没信儿。”张世杰伸手揽住谢兰生一边肩膀,“走走走,喝酒去!”谢兰生性格好,人缘也好,谁都喜欢跟他喝酒。
谢兰生说:“行啊,我请,去吃爆肚!”
餐馆距离学校不远,破破烂烂埋埋汰汰,异常拥挤。塑料小凳摇摇晃晃,木头桌子油迹斑斑。
三人一边吃一边喝一边聊一边疯,期间自然聊到未来。
张世杰王中敏说:“我们想开广告公司,拍广告片儿。现在这个很吃香的,我们先出去挣够钱,再回来拍电影。你呢?要不要一起干?”
谢兰生摇摇头:“我还是想做电影。”在谢兰生看来,一个人若热爱电影就不应该离开电影。这是毕生的事业,他需要一直努力、进步,不能被打断,不能被耽搁,他没有时间先去挣钱。
“好吧,”张世杰王中敏问,“那这几个月在干什么?”
谢兰生一提到电影就会变得非常多话:“我在推销剧本,叫作《生根》,讲一个女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婚后6年先后生下三个女儿……这段时间跑了长影、上影、北影还有八一,都不要。”
张世杰王中敏:“哎哟我的兰生祖宗,这个东西拍不了的。”
“我真希望拍出来啊。”谢兰生灌一口啤酒,颈间喉结上下一滚,“想着万一有人要呢。”
“喏,你也知道,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没人要吧?”
谢兰生不说话,打了一个酒嗝。
隔了半晌,他才说:“反正,一共就16家制片厂,都走一遍呗。”
“哈哈,随便,想试就试。”张世杰王中敏也是几口啤酒,“我看你啊,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到了黄河也不想死。”瓶子里的最后一滴滚入咽喉,又苦又涩,谢兰生“哐”一声把它撂在桌上,用瓶子底吱嘎吱嘎地磨坚硬的玻璃板,好像那是坚不可摧的一道屏障,“无论如何都想拍了。”他的故事,他的人物,他的画面,他想拍出来。那些事、那些人,无数次地在脑海中徜徉、飞翔,鲜活鲜活的生命力呼之欲出。
只要想想血便沸腾。
“……朋友,你怎么拍。”
在过去的40几年拍电影都需要厂标。拥有厂标才意味着拥有摄制电影的权利,而厂标,只属于16家国营电影制片厂。其中北影上影长影八一四家早已分地而治,珠江、广西、潇湘等等规模较小。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可以摄制电影。
谢兰生想想,压低声音,问张世杰和王中敏:“哎,你们知道……摄影班的孙凤毛么?”
张世杰和王中敏道:“好像听过。”
“据说他在自己拍呢。没工作,也闲出毛了。”
“啊???”
谢兰生又继续解释:“自筹资金,自寻设备……我在琢磨,实在不行,我也可以——”
“谢!兰!生!”张世杰王中敏简直又惊又怒,“你疯!球!了!!!”
“……”
张世杰用粗胖手指哐哐哐哐地戳桌面上的那块大玻璃板:“你发癫了!这叫地!下!电!影!!!没有厂标!!!孙凤毛有病,你也有病?!”
谢兰生也震了一下。
地下电影,好可怕的四个字啊。
然而,也不知是鲜红鲜红正在怒放的石榴花给刺激的,还是刚刚又苦又涩喝着劣质的酒精给刺激的,抑或二者都有,谢兰生的倔劲上来,故意拧歪着,眨眨单眼,抖机灵,说,“地下就地下呗。我拍出来,谁能知道?”
他挺崇拜孙凤毛的。
大排档里,录音机又在播放美国乡村的音乐了。建交以后,因为苏联这个“共同敌人”中美两国蜜里调油,大家可以听到这些新鲜的歌儿了。
谢兰生很清楚,“自己拍片”已超越了1990年的自由,然而,在这中西文化初碰撞的懵懂年月,孙凤毛的这种背叛,让谢兰生感到心惊肉跳却又心驰神往。
王中敏也呆呆地看:“你疯球了……你真的疯球了……”
“……”真的是喝高了,说话做事十分随性。谢兰生用右手反手握住啤酒细长的瓶颈,抄起来,一个用力,“哐”地一声将它砸碎在地面上。刹那之间玻璃崩溅,那一片一片小小的、薄薄的、在阳光下绿莹莹的、并且有点儿剔透的碎片好像玉石一般。
他砸了瓶子,此时也是微微一愣。他两只手按着膝盖,看着面前满地狼藉,还是说了刚想说的:“我不管,我就拍。嘿,非拍!”
别说,这动作还挺有电影感。
张世杰王中敏:“……”他们知道谢兰生是真的有点在发疯了。
谢兰生借着酒劲,越想越对。
这是他的个人情感。
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承担风险甚至付出一切。
那边,张世杰王中敏还在苦苦劝说,模仿译制片腔,试图缓和气氛:“嗨,我的老伙计,咱们老师说,这两个月就能分配制片厂了,到时就有工作,不用这么作死,啊?乖。”
谢兰生没说话。
对有些人来说,摄制电影只是一个养家糊口的差事。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并非如此。
他想讲故事,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被打动时从眼角处悄然落下的那滴泪。
作者有话要说:
小攻风衣走过街头被一群人驻足观看……可以参见皮尔卡丹第一次来中国时!当然不如皮尔卡丹,毕竟人家是真洋人……而且还要再早10年。
这篇文的一切背景,包括北电的二四制,分没分配,只要我没说是编的,就全是真的。
风格可能更像我bg,比如上篇《别和投资人谈恋爱》,一半事业线,一半感情线,以前的BL都主感情,这篇可能不大一样。
因为今年是中国的独立电影三十周年,想写一写这段历史,也写一写当中的人。它并不会简单评价黑白对错是非曲直,也不会说审查就是不对的或者对抗审查就是对的。各方都有各自立场,本文主要会说一说各个方面这30年的博弈、妥协、发展、反复,从历史的角度看看能为创作自由做些什么。
感情线是甜甜哒。
第一part是1991年,最后一part是2015年,那时主角45岁。
第2章 谢兰生
待清醒时,酒后所言皆是妄语。
“地下电影”一旦出事,谁又知道命运如何。虽然没有相关法律可后果也不好预计。
还没等谢兰生深入思考什么,三月底,学校传来好的消息——他分配了。
谢兰生作为北京电影学院85级的毕业生将与86级一起离校。
他没有抢热门大厂,而是为了早日拥有上片机会去了位于湖南长沙的潇湘厂。他主动要冷门单位,学校自然没有不从,因此,他被分配的时间在同学里算比较早的。
谢兰生的选择其实不难理解。
曾经,一个电影导演必须先做几次场记,再一步步当上助理、副导演,执行导演、总导演,辛辛苦苦好几十年,这还必须一路顺遂,不曾遭遇任何意外。因为“导演”只有一个,大家都是论资排辈,只有这样才能显得选拔制度公平合理。厂标有限,普普通通的制片厂每年就能分到一两部,北影上影长影八一似乎可以多拿一点,有十来部,老一代的知名导演垄断这些宝贵名额,刚毕业的毛头小子无法得到任何机会。不过,前几年,电影学院在恢复高考后招的学生走出校门,竟然能在一些人才匮乏的“边陲小厂”受到重视接连越级,这让包括谢兰生的一些学生跃跃欲试。据说,最早,是广西厂几个青年建了什么摄制小组,拍其他人不要的片,还剃光头用以明志,最后效果十分不错,广西厂非常意外,其他厂也开始关注。